通    告    more
 
 
 
最新动态
 
《知道要做可就是拖延,怎么破?》上稿《职业教育》2019年10期上
 


 

知道要做可就是拖延,怎么破?

吴燕云

 

即将成年的小宇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向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最近他接到学校学生处的一项安排,让他每月写一篇关于学习的心得感悟,学校将把它定期发布在校园公众号上。可是小宇发现,自从他接到这项工作后,每月都是拖到最后不得不要交稿时才绞尽脑汁完成。他也很纳闷,自己一向挺自律的,但就是在这件事上极度拖延。他很担心自己出现拖延症,于是向笔者求教如何解决这个拖延问题。

心理分析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要想一生中从来不出现拖延,那是不可能的。能把拖延的事情降低到我们每天所做事情的20%以下就已经很好了。那么,为什么拖延会是常态?这要从我们人类脑部的进化说起。大家都知道,生物最先进化的脑是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也是生物最低级的脑。我们人的本能反应就是由这部分脑控制的,它在几亿年前就进化形成了。而直到2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也就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大脑,才最终进化成功。所以相比本能控制而言,人类思维控制的形成要晚太多了。我们人有一种本能,叫做“趋乐避苦”,也就是说,觉得快乐的事情我们容易趋近,而痛苦的事情就想逃避。因为这是本能控制,而且它又有几亿年进化形成的历史,就比我们的理智控制要强大得多。所以“拖延”其实是一种本能,而我们强迫自己去做,则是在理智层面说服自己,这个力量相比本能的力量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试想一下,凡是我们拖延的事情是不是在拖的那一刻都觉得挺舒服的。举个例子,如果让孩子写作业,孩子特别喜欢拖,拖到不做最好;但是如果让孩子玩儿,孩子绝不会拖延的,他一定会立刻行动。这就是“趋乐避苦”的强大力量。同样的,小宇的拖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的趋向性,写心得感悟不是他觉得快乐的事情,甚至还觉得是一种负担,所以本能地就会把这件事往后放,直到最终无法再逃避。

另外,关于小宇担心的拖延症,它和拖延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上述解释,读者朋友应该了解了,拖延并不可怕,它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的情况。但拖延症就不同了,拖延症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失败,属于心理问题。它的关键已经不是拖延这么简单,它最大的危害是由于拖延而造成的心理损伤,这是需要重视的。严重的拖延症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自责、负罪感和自我否定,并伴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要正视拖延,既然拖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特征,我们就必须欣然接受,勇敢面对。分析清楚自己为什么拖延,从而有效改善拖延,预防拖延演变成拖延症。

心理良方

针对小宇的困惑,首先要让小宇了解自己对写感悟心得的态度,看看究竟自己卡在哪个点上才迟迟未能动笔。既然这件事一定要做,就要从这件事上找乐趣,比如,将这件事看成是自我榜样的树立,从而用成就感来促使自己去做。当一次提前完成后,要适当奖励自己,从而将此变成一种良性循环。

其次,对于写作这种任务,千万不要等到临时要写了,才在动笔前构思。最好的方式是从接到任务开始就把这个任务装在心里,平时上课学习时积极寻找灵感。一有好的思路,赶紧用一个小本子记下来,等到坐在桌前动笔时就胸有成竹了。

最后,即便有偶尔的拖延,也要接纳自己,要知道这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问题,不必因为一两次的拖延而自责和完全否定自己。当然,积极调整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