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来我家做客,看见我在练陶笛,带着不屑的神情说到:“哟,这个又翻出来练啦,行当多,不晓得哪个能整出点名堂来。”我知道自己爹说这话的用意,丝毫没有生气,很悠哉地回应:“管它能不能有名堂呢,慢慢练,总有一天能练到一万小时的。”我爸说他听到我说这句话后,瞬间所有的焦虑都没有了。而我是在他这么大的反应后突然明白了中国人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曾经成功学泛滥的时候,不少奋青喊着成功的口号开始一天的生活。中国人太向往成功了,而绝大部分人对成功的定义就是有钱,而且是在最短时间里。一时间什么“出名要趁早”“年轻就要发大财”简直就是新青年的座右铭,加上媒体的各类渲染,“那个谁谁不到30已经身价过亿““哪个差差20出头早已豪车洋房”。如今除了钱财,连知识都拿来变成营造焦虑的说辞,于是国人个个诚惶诚恐,感觉不把自己累个半死马上就要被社会淘汰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一箩筐。

上述那些观念我们都称之为“集体潜意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形中就被这些想法所绑架,然后自己还真的给自己扣上一个“应该”的帽子。心理学上很多的病症都是由于这个“应该”造成的。请问谁规定一定要出名,谁规定一定要有钱,最可悲的就是“没有”,但是你却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精神枷锁。这和每一个时期的审美是一样的,如今网红脸的泛滥就是从一部分人对美的集体潜意识是锥子脸倾向开始的,然后大部分人受这种潜意识影响慢慢改变了审美,人多了以后,从“集体潜意识”变成了“社会潜意识”,就成了一股大潮。我想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样的审美体系中坚持着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所有人都整成了让人脸盲的一类。既然如此,生活也是千万种的,没有那个“应该”要活成什么样,活得舒不舒服自己最清楚。

如今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迅速,集体潜意识更加容易形成,媒体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媒体宣扬某某通过努力成为亿万富翁的时候,它实际悄悄埋没下了千千万失败的其他,而这样的避重就轻正是让国人们焦虑的关键。于是很多人以为努力那么容易成功,没有早成功的自己有多么失败,而忽略了积累的重要性,所以说中国“举国浮躁”一点儿都不夸张。只有当我们看清楚自己走的路,并且可以潜下心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那个结果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当可以那样做,潜下心的时候焦虑就放下了。

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我的话缓解了焦虑,因为我把一个确定的目标作为方向,慢慢来会不会有到达一万小时的一天,当然肯定;但如果我把“能不能有名堂”当成目标,那绝对焦虑,我怎么确定有没有名堂,哪天有名堂。我知道一定会有人想万一还没到一万小时就嗝屁了呢,你看,这么想的人一定很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