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流传在网络的一个帖子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女人们,号称找到了女人们衰老的元凶,原来是陪孩子做作业,里面各种评论亮了,所以一度让读者觉得有意思。在各种评论中不乏大撒鸡汤的,什么命要紧、要控制情绪,当事人肯定想:“这些人懂个屁,换做是你家孩子,最后要参加的是高考,不竭嘶底里,那才真的会要命。” 今天我不谈关于衰不衰老的问题,也不谈任何和情绪有关的东西,只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看,我们很多家长朋友,出发是好意,认为陪读是一个相伴的督促,可是好意用错了反而成为孩子的致命伤。 在智商、情商等各种“商”的讨论中,,逆商现在越来越广泛被关注,甚至有很多人感慨成年以后才发现,小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逆商,逆商和今天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我们的逆商如何提高说起。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逆商为零,如果他们的需要得不得满足,他们的全世界就崩塌了,他们是会死掉的。这不光是指吃喝,关键还有爱和抚慰,也就是如果刚出生的婴儿你只是满足了他们的吃和喝,而没有任何爱和抚慰,他们依然会死去的。心理学曾经做过关于这个的残忍实验,当然现在你只需要知道这么一个事实就可以了。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从智商、情商、逆商都为零的状态里慢慢通过成长、信息的接收、认知的提升一步步起来的。而逆商尤其强调环境和孩童本身自己的尝试,当他们意识到有些事情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成而非世界完全应该顺应他们的时候,逆商的第一步就建立了。但由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能有失败,所以这是一个双刃剑。如果他们经过好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他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于是逆商提升就失效了,只有当他们在放弃前达到了成功,他们体会到了这种努力得来的满足,逆商成功的在这一刻提升了。孩子年纪小,尽量失败次数要少,如果要刻意训练,就需要随年龄慢慢增加,而一开始可能让他们有一次失败就创造一次成功,因为失败次数多了,孩子很容易失去耐性,并且在自信心的建立上受挫。 现在回到本主题,我们家长朋友在陪读的过程中为什么容易竭嘶底里,因为你在用你的智商和孩子的智商比,我注意到陪读的基本上都是小学生家长,要知道小学的题目我们成年人看起来当然非常简单,你想都不想也许就知道答案,但是孩子他需要思考时间,他需要自己的琢磨和体会,然后在答对的时候收获一份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以后再说)。可是家长朋友们如果盯着孩子,你的权威地位会让他们紧张,从而关闭他们的潜能(放松时最容易打开潜意识),并且他们每遇到一点毛病你都急不可耐地说“错”,甚至打骂,孩子还没好好体会自己的完整努力带来的事实反馈,你就用你的主观批判去干扰他,甚至有的家长言语里还夹带侮辱,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力必然受挫,写个作业可能如同惊弓之鸟。上一段提到的,这本身是“逆商”形成的好机会,给活生生变成了摧残自我效能感的悲剧。学习无法提升不说,关键是有可能对自我人格(心理学里的“人格”概念,与道德无关)的形成造成影响。 有一句话“一切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所以我一直强调,想要孩子好,先提升自己。真正的陪读怎么读?孩子在学习,家长也在学习,创造一个没有手机、电视等一切分散你们注意力东西的学习氛围。你也完全不用干扰他,只在他不远处专注你自己的学习;当你们需要沟通时,家长把所有关注都放在孩子身上,认真听他说,给予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支持。 孩子天生就能成才(请关注我之前的系列文章),当给予正确的无条件的爱与关注时,你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那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你要有信心,有耐心,懂得真正地如何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