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和母亲的关系是最好的,有很多很多童年的美好回忆都是来自于母亲,我印象里父母是从来不吵架的,我们三个人的世界是非常和睦的。小时候和爸爸的兄弟姐妹住在同一个四合院,看多了其他家庭五花八门的矛盾,更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在所有美好的事情里有一件小事很奇怪的我一直记得。那时候我大约八岁左右,一起住在四合院的有一个表妹,还有一个表弟,表妹五六岁,表弟只有一两岁,毕竟是各自独立的家庭,我们一起玩但也各自生活各自的。
有一天我放学回来没见到我母亲,奶奶说母亲带表弟出去了,大约1小时以后母亲和表弟回来,还带了好多好吃的,我当时莫名的心情很不好,没有吃那些东西。第二天天下着雨,我回家又发现家里没有人,奶奶也不在,我心情坏透了,站在院子里淋雨,正在这时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买的菜,看见我在雨里,她问我干嘛在淋雨,我问她出去为什么不等我回来,然后还没等她回答就把她手里的菜打翻在地上跑开了……我自己也一直对这段匪夷所思的反应觉得奇怪,我小时候不是一个爱乱发脾气的孩子。后来在研究心理的过程中再次提及这一段,它是很好的关于孩童心理安全感的案例。 我后来找到了触发我一下子发飙的前因,是因为我父亲说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就好了,那么他就可以生个小二子,他一直想要个男孩。这句话也许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后来却一直影响着我。我上学以后所有女生的强项我都不屑,而是拼了命地努力打败所有的男生,我一直以来都是极度偏科,我清楚地记得在某次班上转来一个数学很好的男生在分数屡次被我甩在后面,终于跑来跟我说:“我以为女生都是学不好数学的,直到遇见了你。” 而我的回答居然是:“我的对手从来只有男生。” 后来工作了,一如既往的在男人的圈子里打拼,工作以后在去加拿大之前,基本遇到的女性都成了闺蜜,因为太少了,男女比例大约10比1。并且我一直的努力都是在给自己布置各种安全感,我后来分析几乎每一次莫名其妙的脾气爆发都与别人看轻女性有关,我从来没有和女人发过火,更没打过,但和男生就会爆脾气,也大打出手过。所以有朋友说我女权主义表现明显,在我后来开始专注心理学以后,找到脾气的根源,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一切才有了明显改观。 也许有人会认为女性男性化也蛮好的,那是混淆了自然独立与强迫独立的差别,我自己当然清楚它有哪些不好,在人际交往上,在处事待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天赋应该在文科上的,我更偏爱的是文科,但是由于曾经理科的选择,我这么多年花了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转型。 有些人会认为也许我小时候就是没有文科天赋呢。我从小到大所有的比赛从来能拿奖的都是第二名,唯一一个拿到第一名的是演讲比赛,很可惜我那个时候精力都花在理科上了。所以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切都只是因果罢了。 庆幸的是这些影响虽然是影响,但事情还算是朝着另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了。所有心理发展的过程都是每一个前因累积的后果,家长在与孩童相处的过程中很难注意到他们幼小心灵的变化,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你说出来以为孩子也当个笑话听过了,可是它却实实在在留在了孩子的记忆里,更可怕的是刻进了他们的潜意识里,然后大家都以为过去了,之后这个潜意识却时不常跑出来作怪一下。 更何况在童年那么长时光里与孩子的相处,家长的思想、行为、情绪、价值观等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你会想孩子也太脆弱了吧,是的,在3岁以前他们在生理上好脆弱,我们为了防止他们生病会给他们打预防针,可是心理没有预防针,在10岁以前他们在心理上都很脆弱,我们只有精心地用爱呵护,让他们的心理免疫力慢慢强大起来。 成年以后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都是儿时积累形成的,有什么因就种什么果,还好现在成年人开始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但最好这种重视从幼年就开始,因为有些累积形成质变了,成年以后就难以改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