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孩子相比,我就是典型的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的父母也是典型的中国式传统教育模式。我是小学就近在一个很差的小学,初中考入区重点初中,高中考入南京市重点高中,一年后升为江苏省重点高中的,也算步步高升了,看上去这和我一直以来经历很像,每种情况都要尝试一遍。我从来不会是班级最差的,但也不会是最好的,可是在每一类学校的体会让我感受颇深。

我从小家境不错,明显觉得几个重要机会是成就我后来积极乐观向上性格的关键,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属于在幼年成长中自尊心一直被维护的那一类,才会有后来的正向发展。可是我看过太多被伤害自尊心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消极、自卑的心理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不过即便是我这样的情况,我还是体会过老师的不恰当言谈对我学业产生的影响,这和敏感与否没有关系,任何孩子都可以敏锐的感觉到来自外界的态度,只是很多孩子接收到以后埋在心里了,以为忘记了,但它其实一直是存在的。而我用厌恶情绪表达出来了,所以,后来对那一门功课我兴趣全无。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怪老师,中国学校学生太多了,一个班上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更夸张的有的班级多到100多人。老师也是精力有限,不可能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遇到调皮的学生,扯着脖子喊没用,只能靠打骂和惩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权威,所以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那样,学生的未来其实就是老师这个权威的期待。不幸的是那么多学生,老师根本无法顾过来,更别说关注你家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关键的时刻给予关键的鼓励和指导。
中国还是有不少负责任的好老师,但是同样戴各种有色眼镜的老师也不少,他们的关注点并不在孩子,而在于你家长过节送多少礼,家世背景怎样,更有甚者通过父母开来的车、穿着打扮来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孩子在还未涉世的时候体会到过多的人情世故,甚至亲身感受到老师因为这些而带来的人情冷暖,在人格慢慢形成的关键时刻被很多社会环境扭曲了。老师这个职业是极为神圣的,他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孩子也可能毁了一个孩子,但是真的有不少老师把心都用在校外赚钱上了,把本来应该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时间用来谋利了。篇(一)中我提到那个完美引导人,其实老师本应该担起部分责任的。

在孩子努力的关键时候一句关键的鼓励绝对可以加倍开发他的潜力,相反,如果在一个重要时刻一个不恰当的批评很有可能就毁了孩子这一门功课,甚至还会影响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家长们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有条件的家庭还是非常慎重地选择学校和老师,孩子在学校的活动时间甚至比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还多,这个环境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