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温哥华工作的时候经常接触各类移民到加拿大的朋友,问他们移民的原因,绝大部分都是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可是大部分人并不特别清楚中西教育究竟有哪些差别,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逃避高考。很多有钱人心疼孩子,为了高考,眼睛也近视了,颈椎病也得了,每天沉重的学习压力与负担。我也是高考过来的,我儿子却是一直享受着西方教育的,有亲身比较才有话语权,这其中的差别实在太大。

身在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们都目标明确,12年寒窗,一朝高考,这个关系命运的考试怎么可能不重视,因此高考要考的东西就是孩子这12年的确定计划。在中西教育差别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就是西方培养的是专才,而中国培养的是通才。可是没办法,中国高考就是这么规定的,你孩子画画是天才,这最多就是加点分,语文数学英语不行就是没戏,如果小学时候语数外拉下了,后面就非常难赶上,大部分中国的家长由于就是以高考为目的,所以孩子当然从小就要冲着这个目标努力,即使一个有画画天赋的孩子也只不过就是把这个天才当成一个爱好罢了,主业还是语数外,一旦发生冲突一定要为主业让路。

西方的教育在小学时更强调孩子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天赋为方向,引导快乐的学习,开发创造力。在初中的时候课程才会适当收紧,高中越来越紧张。要知道孩子在小学时他还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基本靠被动约束,如果这个时期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破坏了,那么他这一辈子都可能厌恶学习。这就是为什么一旦脱离了高考,一旦走向社会很多中国人再也不学习了。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慢慢加深的,为什么在初中时收紧,因为小学的学习兴趣已经培养了,进入初中时已经13岁了,有自主控制力了,哲学思维开始发展,懂大部分道理了,所以经过小学的引导他们开始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对未来有规划了。所以中国在教育制度上并没有考虑协调孩子的心理发展,于是孩子疲惫不堪,家长忧心焦虑。

当然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中国人太多了,没有办法做到像西方录取制度那样,凭孩子高中几年的成绩达到什么级别,就可以申请不同等级的大学。所以西方孩子们不用和同龄其他孩子比,你有你的专项,我有我的专项,我只需要和自己比,不断进步了,达到那个级别了,我就可以上我希望的大学。中国不是,你比昨天的你更好,没有用,你能每门考90分也没有用,因为如果很多很多人每门都考90分以上,你也没戏,你要比的是全国的考生,并且还有那么多因为地域差异和特殊身份而录取分数可以远低于你的那些考生。所以中国家长心中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在比较型自尊和独立型自尊中就提到过它们受这种竞争方式影响而形成的差别,后来就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

当然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完全不好,至少在基础科学上的确非常扎实,而且是每一门。我从小也是个数学尖子,在中国的竞争中可以打败绝大多数同龄人,要说走上社会那些复杂的数学题解能派上什么用场,还真没有,谁买个东西用函数,搭个家具用几何,但是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我各方面还是平添了很多优势。即便这样,我还是让我的孩子选择了西式教育,因为他应该有属于他的快乐童年。还是那句话凡事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是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