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叫做归纳和总结,人们把这种优势用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当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再次出现,立刻就会有前车之鉴的警觉,运用的好,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举一反三”。可遗憾的是,这个优势也很容易就会变成一种劣势,当我们用过度了就可能被“自我限制”。例如,一件事10个人做都没有成功,100个人做也没有成功,这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下一个结论---我做也一定不成功。如果你问他问什么,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当然啦,根本没有人能做成功,凭什么我就会成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曾经人类1英里长跑的记录4分零1秒被封存了超过10年,那个时候无数的医学期刊报告声称,对于人类来说4分零1秒是人类身体的极限,因此这个记录永远都无法被打破。大家都相信了,所以真的没有发生被打破的情况。但是就在1954年,这个叫罗格·班尼斯特的人破除了这个魔咒。他是一位医学院的学生,他一直不相信医学的这一说法,坚信人类一定是可以突破这个极限的,果然真的在不懈努力中成功了。然而神奇的是,在他打破这个限制以后,短短6周,纪录就又一次被刷新;更神奇的是,在之后的3年里,新的纪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我们归纳和总结的某个结果很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精神枷锁,对我们产生自我限制,这是人类避免痛苦的本能所驱使。的确,如果注定失败,又有谁会冒这样的风险,或者还执意做徒劳无功的尝试。但就是有一些先驱不信邪,于是才会有人类的不断进步。只是那些最终成功的先驱,无一例外,你会发现,他们坚持的东西刚好可以和他们自身的潜能相一致,所以才能创造奇迹。每一个人显而易见的能力仅仅占所有能力的20%,其他80%就是“潜能”。 正如我微说中所说,“潜能”是我们拥有但并未开发出来的能力,不过如果永远不被开发出来,那潜能岂不就等同于无能,谁又知道到底有还是没有。正因为看不见,所以我们很难判定自己究竟可以在哪一条路上发挥出最大优势。当明明自己在这方面是有潜质的,可是看见别人的经历就武断认为自己一定没办法继续下去,就是最误己的自我限制。很多真正找到自身擅长和优势的人,并且坚持不懈去努力的,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如果看见别人的成功就一味模仿,不根据自身的条件调整,失败就是必然的,自身条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曾经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法律系毕业的律师后来放弃了高薪,从事艺术,没想到最终成为了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正是因为他的选择,这个世界少了一个二流的律师,但多了一个一流的艺术家。所以二十一世纪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叫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不否认这句话,只是在它之前又加上了另外一句“尝试比选择更重要”。要知道当今多少人把应该用来努力的时间都用来选择了,当他最终以为自己选择好了,上天早已不给他机会了。不是说选择不重要,而是“开始做”更为重要。当你没有经过任何尝试,所有由“想”而想出来的选择,它又能有多正确?只有不停地尝试,不停地把不适合排除,不断用探针寻找前面的方向,才能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我们不要害怕各种尝试,就算尝试发现不成功那又怎么样。任何一种失败都可以通过总结、反思、修正,得到甚至比成功还要大的收获,而最成功的,其实就是证明了“原来那样做会不成功”。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试验了近3000种材料,每一次都失败了,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自信地说:“我已经成功了近3000次了,因为我成功地排除了这近3000种不适合做灯泡的材料。”人生也不尽相同,只要积极乐观向上,失败的尝试只会推进迈向成功的步伐。 所以找到潜能靠的是不断地经历和尝试,但有一个可以称作捷径的方法能更快帮助你发掘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当某件事你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做得比别人好,尤其是当你没怎么花功夫还很容易做成功的时候,你就应当去重视了。它不一定是你喜欢做的事,但它绝对会是你的自身优势。用心去寻找吧,这一生最不留遗憾的就是能找到自身最大的优势,并且让自己爱上它,全身心投入它,关键是,它如果还能为你赚钱,那你就真的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