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关于一个高中生修改其他同学的高考志愿被判刑的事情,这让我想到我的自我管理课上讲到的幸福和自尊心的关系,提到人生自尊发展的三个阶段:“依赖型自尊”、“独立型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什么是“依赖型自尊”,“依赖型自尊”用最通俗话说就是快乐和幸福是通过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或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中而来。而“独立型自尊”就是快乐和幸福通过自己有成长、有进步以及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中获得,不依赖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在于自我衡量。而“无条件自尊”就厉害了,不管他人、自我,把当下的一切都当作幸福和快乐的根本,当然“无条件自尊”我把它看作是一个开悟的结果,一般尘世间的人很难达到这种佛的境界,“放下所有,物欲则刚”,我们这里就讨论一下“依赖型自尊”和“独立型自尊”。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关于“依赖型自尊”。让人们在两种工作中选择,一种是5万年薪,但最好的朋友可以拿4万年薪,和另一种8万年薪,但最好的朋友可以拿9万,神奇的结果是居然绝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一种。我们常常说一句很现实的话“嫉妒不是来自那些山边无影、遥不可及的人,而是就在你身边的人,哪怕只比你好一点点”。但当我们仔细去思考,停留在依赖型自尊的时候,其实对我们自己并没有太多好处。 很多人一方面自己不努力,另一方面还希望别人过得不好,非常担心别人都超过自己后,就降低了他自身的价值。事实上自身价值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超越而受到影响。当今社会一切物质的炫耀和虚荣,周围人的贬低和伤害,都是基于这种“依赖型自尊”。曾经的清华朱令案,复旦投毒案......都让人们扼腕,华人从小的竞争,培养出了极具典型的依赖型自尊。当忽略了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当高学历没有好人品作为基础,就是社会最大的悲哀。从西方的学生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对比中就明显可以看出:中国都是看排名上大学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西方不是,只要你平时综合素质不错,成绩满足该大学申请要求,你就可以上。一种是一定要把别人甩在后面才可以有希望,一种是只要自己认真努力不断进步就能有机会。所以我们的小时候,父母口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当然走向社会发现居然还要拼爹拼妈;结了婚还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老婆,别人家的好;老公,隔壁老王更棒。 依赖型自尊最脆弱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别人不如自己,得意忘形;别人超过自己,山崩地裂。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学校里成绩很好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发现以前不怎样的人都超过自己了,从此一蹶不振。但依赖型自尊绝不是无法改变的,通过自我管理的修炼,提高自身全方位的能力,就可以慢慢往独立型自尊上过渡,直到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转化为独立型自尊时,你的世界就亮了。 当把自己作为唯一的竞争对手,在乐观积极向上地努力着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周边所有的人都不断进步时候,把它看成一种动力,那么嫉妒、虚荣这一切都将不攻自破。这时所有希望都是寄托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不努力不进步也没什么好怨天尤人的。而恰恰能转变为独立型自尊就不会自我懈怠和消极,因为他们知道当和昨天的自己比,进步了、成长了,那种满足才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的来源,所有独立型自尊的人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并不畏艰难,勇往之前,用不断的良性循环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这也回答了不少朋友听了我自我管理课程以后的疑虑,如此有价值的东西,别人知道了他们不就都提升了,甚至有的人就超越我了。我说这是好事呀,就是为了让别人有收获和有价值的,能通过学习产生改变才是最大的效果。其实这一切是基于独立型自尊的。我也是典型的华人,也是从曾经的依赖型自尊发展过来的,所以非常理解这种质疑,但突破了真的就像找到了幸福密码,只不过这是的确需要一个过程。社会的和谐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往独立型自尊上过渡,但有的时候这是相互牵制的,虚荣浮躁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没办法脱离依赖型,路还很久远,愿意修炼的人只有先在自身的环境里撇一方净土。事实上,当不断超越了自我,自然而然就领先了,因为自己才是最不容易战胜的那个人。
|